“中华血液公益行”血液疾病公益小讲堂(第三期)成功开课


3月10日,“儿童血液公益小讲堂”2022年度第三期线上分享活动暖心上线。本期活动山东省同心家园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高航主持。


高航主任主持活动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携手同心家园公益基金会与血液病专家如约暖心上线。通过线上直播、医患互动等方式,详细为患儿家长解读儿童ITP疾病的难点、痛点及其最关心的治疗难题。近万名患儿家长通过线上互动的方式,参与本次活动。我们将本期重点内容整理如下:


马静瑶医生重点解读

马静瑶医生延续前两期《中国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改编指南(2021版)》做重点解读。并针对患儿家长关注的“一线治疗无效的ITP患儿是否需要完善骨髓穿刺图片检查”展开详细讲解。

马静瑶医生解读指南


兼顾专业性与趣味性,深入浅出的讲解“什么是ITP一线治疗”“ITP一线治疗无效的定义是什么”“一线治疗无效的ITP患儿是不需要进行骨髓穿刺”“为什么一线治疗无效的ITP患儿需要完善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等重点内容,帮助一线治疗无效的ITP的患儿家长,从医生角度、检查角度等多方面,详细了解该病的诊疗方案。解除患儿家长的内心疑虑及困扰。


谢幸娟医师重点解读

谢幸娟医生讲解


谢幸娟医师针对《慢性难治性ITP需鉴别CVID》》话题,进行讲解的谢幸娟医师,通过对一例难治性病例的详细解读以及CVID(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导致的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如何诊疗。为线上病友及家属展开了一场生动的专业知识课,有效的帮助他们了解该病和诊疗方案,消除不安和疑虑。


医患零距离

专家讲课结束后,吴润晖主任、马静瑶医生,高航主任,分别对患者提出的针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还会转成别的病吗?血小板反复减少,外周血和骨髓有异型(幼稚样)淋巴细胞,如何诊断和治疗?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否影响丙球效果?进行针对性解答,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医患答疑环节


主持人提问: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还会转成别的病吗?

吴主任解答:我们经常强调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状态,一种综合症,而不是一种病。在这种状态下,在这种状态下,只要没有痊愈,都有转成其它疾病的可能。


主持人提问:血小板反复减少,外周血和骨髓有异型(幼稚样)淋巴细胞,如何诊断和治疗?

马医生解答: 异型淋巴细胞,是一种病毒感染或者一种特殊感染。它通常分为:空泡型,不规则型和幼稚型,正常人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异型淋巴细胞。这个比例在1%—2%左右,不做临床依据。但如大于5%,且经系统再评估,依然维持原发ITP诊断,就建议一线治疗应用地塞米松。如无效或复发,则可以进入二线治疗,给予TPO-RA药物。


主持人提问: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否影响丙球效果?

吴主任解答:血小板相关抗体已不作ITP诊断辅助检查标准。现在诊断采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做检测。如果ⅠB9阳性提示应用丙球效果不佳。可采取其它方案。


会议总结

吴润晖主任表示:儿童血液公益小讲堂,是持续性的公益活动。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帮助病友真正了解儿童血液病,并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进步学习,正确诊断,更好的治疗ITP普及疾病诊疗知识,促进规范化治疗,引导患者科学就医,搭建医患沟通桥梁,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和方向。感谢爱心企业江苏复星医药销售有限公司和北京迈基诺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学检验所对本活动的支持。未来,我们将联合更多的医疗机构、专家以及志愿者,帮助全国各地的病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