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 | 2024年中华血液公益行—血液疾病规范化诊疗行(深圳站)顺利举办!

深圳创新引领,血液健康先行。7月7日,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同心家园公益基金会主办,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承办的2024年中华血液公益行—血液疾病规范化诊疗行(深圳站)圆满召开! 


活动特别邀请到血液疾病领域专家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杜新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顺清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邀请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叶洁瑜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王小博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陈江声教授,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寇伟教授,深圳大学总医院王书红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庞艳彬教授,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黄仁魏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张泽文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田发青教授,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宝安区人民医院)涂传清教授,深圳大学总医院黄文发教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黄望香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曾芸馨教授参会。


大会致辞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杜新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顺清教授作大会致辞。杜新教授首先感谢各位专家拨冗前来,并表示同心家园公益基金会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医患交流平台,很欣喜看到基金会逐渐壮大,惠及更多患者。王顺清教授表示,同心家园公益基金会组织开展患教会、义诊等活动,为患者提供大量支持,也紧密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加强了双方的信任与理解,预祝本场活动圆满成功。


杜新教授致辞


王顺清教授致辞


基金会致辞

随后,同心家园公益基金会高航秘书长发言,他表示,同心家园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21年,但在此之前我们的公益脚步已经走了12年,并且一直专注于血液疾病。高航秘书长指出,医疗不是医生的独角戏,需要医生、患者、公益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努力和支持。


高航秘书长致辞




颁发爱心医生证书

这场活动不仅是医学知识的交流平台,更是情感与敬意的传递场所。在同心家园公益基金会高航秘书长的主持下,一位儿童AIHA患者的母亲分享了孩子的治疗经历,并向医生们表达感激。随即,为了感谢在血液疾病领域默默奉献,用专业知识和仁爱之心点亮患者生命之光的守护者们,同心家园公益基金会和患者代表们,手捧“爱心医生”证书,逐一向医生们致敬。这个环节,超越了简单的颁奖仪式,它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一种对于生命无限关爱与尊重的体现。

爱心医生证书颁发


专家讲座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叶洁瑜教授,就《ITP全程管理新策略》作专题分享。她指出,疗效、安全性、饮食禁忌、情绪影响及生活质量是患者接受治疗时重点关注的内容。然而,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当前治疗存在严重的皮质类固醇过度使用,患者安全性负担沉重。随着药物更新迭代,患者对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治疗满意度较高。叶洁瑜教授表示,ITP治疗应兼顾疗效与安全性,一种TPO-RA出现疗效不足、安全性问题及费用问题时,均应转换为另一种TPO-RA治疗。患者治疗达稳态后6个月,可以考虑TPO-RA减停,应根据不同药物选择合适的减停药方案,罗普司亭无治疗缓解率最高达51.3%。并认为,TPO-RA或已成为联合治疗的基石药物,SYK抑制剂、BTK抑制剂等ITP新药可能是联合治疗新选择。


叶洁瑜教授


接着,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王小博教授以《ITP患者生活质量》为题,介绍了ITP患者的生存现状及改善措施。对治疗不满意、长期副作用、药物可及性差、紧张焦虑、缺乏依从性是ITP患者面临的五大困境。王小博教授指出,ITP的规范化诊疗仍是重中之重,同时还应注重改善患者情绪问题,优化、简化用药治疗是提高依从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并建议ITP患者学会有效的自我管理,包括警惕感染性疾病发生、自我监测出血情况、避免剧烈运动等。


王小博教授




大咖惠谈

同心家园公益基金会高航秘书长作为主持,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陈江声教授、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宝安区人民医院)涂传清教授、深圳大学总医院王书红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庞艳彬教授参与大咖惠谈环节,就TPO-RA的用药经验进行分享。陈江声教授表示,ITP治疗中,大剂量使用激素的副作用很大,且复发率高。TPO-RA药物的出现无疑开启了ITP治疗的新纪元。并指出,ITP合并消化道出血在临床治疗中比较棘手,建议使用低剂量激素联用TPO-RA。还提到,有患者使用一剂罗普司亭血小板就升至50×10^9,效果喜人。接着,涂传清教授表示,对于难治患者,单一药物无法解决问题,联合用药或是必要的,不同作用机制药物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王书红教授提到,罗普司亭对于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CTIT)、HSCT后血小板减少都有不错效果,为肿瘤及移植患者带来生存希望。最后,庞艳彬教授指出,患者在使用TPO-RA过程中需要注意用药禁忌,遵医嘱,规范合理用药,才能更好地实现治疗效果。

大咖惠谈


病例讨论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张泽文教授以《罗普司亭在CIT中的应用》作病例分享,介绍了一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CIT)病例,患者在第一次维持化疗疗程中开始出现血小板持续性减少,经过反复治疗效果不佳,经罗普司亭治疗效果明显,血小板恢复到100×10^9以上。


张泽文教授


随后,深圳大学总医院黄文发教授作病例诊治分享——《HSCT后继发性血小板植入不良病例诊治》。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感染并发症,他指出HSCT后继发性血小板植入不良与移植物活性、感染、GVHD等有关,罗普司亭等TPO-RA对HSCT后继发血小板植入不良有治疗作用。

黄文发教授


病例分享结束后,在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黄仁魏教授的主持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田发青教授、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寇伟教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黄望香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曾芸馨教授对两个病例分享内容进行讨论。教授们提到,免疫因素可能在CIT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罗普司亭对于此类患者疗效不错。此外,提及目前罗普司亭在移植后患者中的应用参考十分有限,希望未来更多学者一起深入探索该课题。


病例讨论


患者代表献花

活动现场,两位患者代表以鲜花表达对医生和基金会的深深感激,称他们为血液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之光。这份感激之情,不仅源于医疗救助,更在于心灵上的慰藉。一位患者表示,自己将投身公益,成为照亮他人的一束光。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医疗工作者的肯定,也是公益精神的传承。通过这样的爱心传递,我们见证了个人经历转化为社会正能量的力量,激发了更多人投身公益,共同构建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社会。

患者代表向王顺清教授献花


患者代表向杜新教授献花


大会总结

活动进入尾声,王顺清教授、杜新教授作大会总结。王顺清教授表达了对所有到场专家的感激之情,称赞了他们的精彩分享,并强调了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持续优化治疗方案,提升疗效,致力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杜新教授提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在关注疾病治疗的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情绪问题。他指出,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倾听了来自患者、家属以及公益组织的声音,这些宝贵的反馈将帮助我们提供更加人性化、全面的医疗服务。


王顺清教授作总结及患者代表献花


杜新教授作作总结


随着2024年中华血液公益行—血液疾病规范化诊疗行(深圳站)的圆满落幕,我们见证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公益活动。我们向所有参与本次活动的专家、患者代表、志愿者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是你们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让这场公益活动得以成功举行。让我们携手共进,期待下一场活动的更多精彩,继续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