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见未来—血液肿瘤精准诊疗实践行项目方案
来源: | 作者:同心家园公益基金会 | 发布时间 :2025-09-08 | 5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项目背景和意义

血液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血液、骨髓、淋巴系统及凝血机制的多种疾病总称。近年来,我国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趋势,涵盖恶性克隆性疾病(如白血病、骨髓瘤等)、造血衰竭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A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等)、出凝血性疾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相关并发症等。这类疾病种类繁多,机制复杂,从恶性增殖到造血衰竭,从先天遗传到后天获得,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在恶性克隆性疾病领域,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2022年中国新发白血病病例约8.2万例,死亡约5万例,是第十大癌症死亡原因。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最为常见,老年患者预后极差,年龄≥60岁患者长期生存率仅为10%~15%。尽管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愈率已超90%,但AML在过去40年间进展有限,复发是主要瓶颈;多发性骨髓瘤(MM)是第二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浆细胞,中国发病率约为1.6/10万;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的疾病。PMF是其中较为罕见且严重的一种。PMF患者骨髓出现纤维化,导致造血功能异常(贫血、血小板减少)、显著脾肿大(引起腹胀、早饱感)以及全身性症状(如严重疲劳、盗汗、瘙痒)。大约10%~20%的PMF患者会转化为急性白血病,致死风险激增。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最终会面临复发或耐药。

造血衰竭性疾病方面,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BMF)综合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重型AA(SAA)和非重型AA(NSAA),根据是否依赖血制品输注,NSAA进一步分为输血依赖型(TD-NSAA)和非输血依赖型(NTD-NSAA)。其中,TD-NSAA有向SAA转化的风险。研究显示,近60%的TD-NSAA患者可能进一步发展为SAA,进展的中位时间为24个月。有国际研究表明,NSAA进展至PNH的比例达13.2%,随访(中位时间48个月,范围[6-278]个月)结束时,NSAA进展至髓系肿瘤的比例达12.2%。

出凝血性疾病方面,我国血友病患病率在2.73/10万—3.09/10万,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缺乏,导致患者产生严重凝血障碍,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频繁出血,可能发生在关节、肌肉,甚至是颅内,直接危及生命;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TP)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典型表现。全球年发病率为2-6例/百万人,属于罕见却凶险的免疫介导性疾病,可引发心肌梗死、卒中、缺血性器官损伤等严重后果,早期死亡率极高。

这些疾病不仅诊断难度大、治疗周期长,且多数患者面临高昂医疗费用与沉重家庭负担。尽管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及移植技术不断突破,部分患者生存率有所提升,但许多难治性病例仍缺乏有效手段,疾病复发、耐药及并发症管理等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鉴于此,同心家园公益基金会联合全国血液肿瘤疾病领域医学专家共同发起“愈见未来—血液肿瘤精准诊疗实践行”项目,旨在构建一个高水平、多维度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血液疾病诊疗规范化与同质化,填补临床实践差距,加速前沿知识技术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成果转化,提升复杂疾病的综合诊疗能力,最终惠及患者,提升其生存率与生存质量,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作出实质性贡献。

 

二、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愈见未来—血液肿瘤精准诊疗实践行

(二)目标对象:血液肿瘤疾病领域医务工作者

(三)项目周期:2025年9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

(四)项目受益对象及人数:预计将有1500名目标对象受益

(五)项目内容:

为了推动血液疾病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与创新突破,推动多学科技术融合与精准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广泛应用,加速前沿科研成果与规范化临床实践的有效转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基金会计划于2025年9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50场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相关学科的权威医学专家就相关疾病的疾病诊疗、护理规范、合理用药等关键议题做专题学术报告,并以经验分享、集中讨论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